關於訓練:「可是教練,我討厭跑步!」
3 5 月, 2021

『為什麼要跑步?』
不論是來體驗檢測的朋友或是已經上課的學員,都會在初期或是定期以跑步來了解身體的狀態以及定期對比訓練的有效性。
而跑步對多數人來說似乎是不太好的經驗,所以會常常聽到:「為什麼要跑步?」、「我好討厭跑步!」、「跑步到底有什麼用!」,或多或少都有抗拒的聲音。
而小時候曾經跑到嘔吐的我,跑步這件事對我來說,始終沒什麼好感,在自我訓練的過程中,它也是順序排在很後頭的項目。
『高效率來自於平衡及協調』
想像一台車子要從靜止到加速,需要的是整台車子的互相配合,不僅是良好的引擎、好的煞車系統、輪胎等,各個零組件的互相協調、必須在它應該所處的位置以及時間點有良好的運轉。
假如哪一個零件失靈了,就會對整個車子的運作產生影響。
跑步對於身體來說,是一個的全身性動作,尤其對於雙足且直立的人類來說,移動的能力以及效率高低就是我們需要去重視的事情。
在跑步的過程當中,全身的關節及肌肉都必須參與,在各個時間點以及所處的位置產生功能,所以我們可以用來觀察整個身體是否能夠協調運作。
『所以跑步能觀察什麼?』
我們可以看到:
1.脊椎能不能有效活動,而不是永遠處在硬邦邦的狀態。
2.深層核心是否能作用,讓上、下半身的力量能有效傳遞。
3.跑步過程中,身體的重心掌握不至於向前、向後傾倒,與單腳踩地的平衡、穩定能力,以及本體感覺好不好。
4.下肢的骨盆、股骨、脛骨、足踝與上肢的胸椎、肋骨、肩胛骨、手臂、手腕,能否在它的位置及時間點做出應有的功能。
進而達到各個關節、肌肉是否能由內到外、由上到下,彼此配合,交替運行,讓身體能有效的「4D運轉」!
『結論』
當我們的訓練能符合這自然的人體運行法則,利用全身性的肌肉去參與一個動作的完成,身體效率就能最大化,對於日常生活所需、生理機制、體態外觀或是專項運動員來說就有更均衡的發展。
反之,你的訓練方式脫離身體一個整體發展及協調運作的自然法則,太著重於單一肌群的孤立訓練、單一平面或分成上、下半身的訓練,也許就會提高各式各樣身體不適的機會。
然而,適時的在訓練當中加入跑步,無論是低強度長時間的慢跑或是高強度短時間的衝刺,都能有效提升心肺耐力,對於身體都是不可或缺的關鍵!
最後,透過定期的時間以跑步來觀察身體的活動狀態是非常有效益的,建議你不妨加到你的訓練當中。對於跑步或訓練上有任何的想法或問題嗎?歡迎在底下留言與我分享!